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黄帝陵碑刻

  [下一记录]

前 言

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


  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,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,素有“天下第一陵”之称。桥山山势绵亘,气势雄伟,山下沮水泱泱,环绕山麓;八万多株千年古柏,郁郁葱葱,四季常青,紫气辉映。
 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,而其启蒙实始于黄帝。黄帝时期,建造舟车,树艺百谷,制订礼乐,发明文字,统一中原,德泽后世。故太史公作《史记》,以黄帝开篇。
  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述及黄帝曾西至崆峒,北过涿鹿,东渐于海,南浮江淮。“黄帝崩,葬桥山”。由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功业,从而受到后人的共同尊奉和衷心敬仰。尧、舜、禹、夏、商、周都视黄帝为共同祖先,历代祭祀不绝。战国时期,“秦灵公作吴阳上畤,祭黄帝”。西汉元封元年(前110)冬十月,汉武帝“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。还,祭黄帝冢桥山”,开历代帝王于桥山祭祀黄帝的先河。东汉光武帝、明帝、章帝等皆有盛大的祭祀黄帝陵活动。南北朝时期,入主中原的各少数民族政权,都对黄帝表现出一如既往的尊崇和敬仰。唐大历五年(770),唐代宗批准鄜坊节度使臧希让“坊州有轩辕黄帝陵,请置庙,四时享祭,列于祀典”的建议,于桥山黄帝陵建轩辕庙。桥山祭祀黄帝列为国家祀典。
  宋元以降,历代王朝皆规定桥山黄帝陵为官方祭祀轩辕黄帝之所在,桥山黄帝陵祭祀成为国家政治和礼仪制度的组成部分,从而加强了政治统一和文化认同。洪武四年(1371),明太祖朱元璋亲撰祭文,并遣使至陕西黄帝陵致祭。这篇祭文,是目前所存祭黄帝文中最早的一篇,表明国家对于黄帝陵的祭祀已经制度化、规范化。从而进一步确立了陕西桥山作为黄帝陵寝的唯一性。此后,明成祖、宣宗、代宗、英宗、武宗、世宗、穆宗、神宗、熹宗等,皆屡遣朝廷大员赴黄帝陵祭祀,陵区至今仍系统完整地保存着记录当时致祭盛况的碑刻。清代沿袭明代制度,对黄帝陵的祭祀一般为三年一大祭,多是皇帝派专员致祭,仪式更为隆重,规模更为宏大。常祀之外,又于皇帝登基、太后寿辰、水旱灾害、五谷丰登、弭除边患之际,更增特祭。清世祖自沈阳迁都北京后,于顺治八年(1651)特遣使赴黄帝陵祭祀。此后,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等皇帝先后派员赴桥山黄帝陵,进行了三十多次祭祀活动。
  中华民国成立后,1912年3月,孙中山先生委派要员专程祭祀黄帝陵,颂扬“中华开国五千年,神州轩辕自古传,创造指南车,平定蚩尤乱,世界文明,唯有我先”。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。“九一八”事变后,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发动侵华战争。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战,一致对外,各地爱国志士倡议民族扫墓之礼。1934年4月,中国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致祭于黄帝陵,并确定每年清明节为“民族扫墓节”,公祭黄帝陵。1937年清明节,国共两党各派代表前往黄帝陵共同祭奠。毛泽东亲撰《祭黄帝陵文》,宣示“民族阵线,救国良方,四万万众,坚决抵抗”,成为昭告列祖列宗、团结抵御外侮、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。1942年,蒋中正亲笔敬题“黄帝陵”三字,并勒石树碑于黄帝陵前。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4年,国民政府将中部县易名为黄陵县,更突显了它的独尊地位。
  新中国建立后,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,请周恩来总理部署对黄帝陵进行维修保护,并委托郭沫若同志题写“黄帝陵”碑。从1955年到1963年的清明节,公祭黄帝陵活动由陕西省政府主持。1962年,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葬第一号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,大批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,不远千里、万里,奔赴桥山,共祭黄帝陵。1988年,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黄帝陵题词:“炎黄子孙”。为更好满足海内外中华儿女祭祀黄帝陵的需要,1992年以来,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,陕西省对黄帝陵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,整修后的黄帝陵景区更加雄伟、庄严、古朴、肃穆。1993年清明节,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为黄帝陵题词“中华文明源远流长”。从1994年起,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专程来陕,与国家各部委、各省区市领导人、海内外知名人士、港澳台同胞、海外侨胞及社会各界代表在桥山黄帝陵参加公祭活动。陕西黄帝陵祭典的至上性、持续性和唯一性,得到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致认可。
  黄帝陵碑刻数量较多,内涵十分丰富。现存最早的一通为北宋嘉祐六年(1061)刻立的《栽种松柏圣旨碑》,碑文记载宋仁宗赵祯因坊州有轩辕黄帝陵,诏令坊州在桥山栽种松柏,坊州依圣旨栽种松柏一千四百余株,并免除寇守文、王文政、杨遇等三户差役粮税,令其守护桥陵。它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关于保护黄帝陵的官方文件。元泰定二年(1325)刻立的《禁伐黄陵树木圣旨碑》,记载元泰定帝颁发保护轩辕庙建筑、禁伐桥陵树木,并免除宫观、寺院所属地税、商税,对破坏桥陵之人,官府加重处罚的圣旨。此碑亦为国内现存唯一的关于黄帝陵的元代碑刻。以上两碑皆以官方圣旨立碑,是研究宋元时期黄帝陵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  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。明清两代的大量祭祀碑刻,证明黄帝陵祭祀成为国家祀典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可以看出,明清两代许多重要的政治事件,在黄帝陵碑刻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记载,这也是黄帝陵碑刻重要的研究价值之一。
  除“御制祝文”碑外,黄帝陵景区还有不少历代重修黄帝陵、庙及文人拜谒黄帝陵诗文的碑刻、民国时期记载黄陵祭祀盛况的碑刻、新中国建立后领导人谒陵题词、文人咏颂黄帝功德诗词和中华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的碑刻,如《香港回归纪念碑》、《澳门回归纪念碑》等,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。这些碑刻,已成为黄帝陵的组成部分,是数千年来黄帝文化和历史的见证。
  历代王朝、民国时期,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确定以陕西桥山黄帝陵为祭祀地,具有传承民族传统和规范国家政治、礼仪制度的意义,彰显出其唯一性与神圣感,黄帝陵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与精神家园。珍视传统,尊重历史,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责任。
  编纂一部《黄帝陵碑刻》,全面记载黄帝陵现存碑刻的状况和内容,以使全体炎黄子孙对“祖陵”有进一步的了解,是我们多年的夙愿。在省委、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,我们与有关方面通力合作,于甲午清明之际完成了本书的编纂并奉献给广大读者。
  本书收录黄帝陵现存碑刻共123通,其中有文字者122通:以时代而论,上自北宋,下至2013年12月,是历时千年的关于黄帝陵的文献资料和文学、书法作品。所录碑刻均附有原刻图照及拓片,以使读者对原刻有直观、形象的认识。其文字部分,由古籍整理专家以规范简化字全文照录,并标点断句,以便阅读和使用。书后附录有黄帝陵、庙的匾额和楹联。在此,对大力支持此项工作的各级领导、有关部门和参与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,表示衷心的感谢!
  《黄帝陵碑刻》的出版,如果能为弘扬中华文化、凝聚民族情感、激发爱国热情、振奋民族精神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略尽绵薄之力,则是我们最大的荣幸!
  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
  二〇一四年三月

黄帝陵碑刻/陕西省公祭黄帝陵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.—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14

您是第 位访客!